顯示具有 大時代 小人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時代 小人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新竹兒童牙醫根管治療記

最近哥哥常喊牙痛,帶去給牙醫看才發覺已經嚴重到需要根管治療。根據醫生的說明,根管治療就是把神經抽掉,然後把洞洞補上,再套上牙套。老實說,對於乳牙,我們沒有特別去注意它的保健,因為一直認為乳牙很快就會隨著換齒而脫落,有什麼好擔心的?也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每天早晚的刷牙就有一搭沒一搭的。本來想省略放牙套,但醫生告訴我神經去除後,牙齒會變得比較脆弱,沒有牙套的保護如果咬到硬物會容易斷裂,麻煩的是,這個臼齒會用到約小學五六年級,如果在成齒長出來之前牙齒就斷掉,勢必要整顆拔除,但如果成齒還沒長出來,恐怕兩邊的牙會往這個洞移過來,到時可能會阻礙該顆成齒長出來,也可能會迫使成齒往旁邊長,屆時就可能要花更多的金錢和時間做牙齒矯正。

這真是不好的消息。我們是要現在花 3600治療,還是跟它賭未來不會花數萬元做矯正,著實令人為難… 一番思量後,我們還是決定進行治療。

哥哥是個勇敢的孩子,在上診療椅之前,我花了點時間向他說明待會兒可能發生的狀況,讓他有心理準備,開始後我也一直在身邊陪伴。雖然會喊痛,但是他都有乖乖不亂動,看在眼中,真令我心疼與不捨。同時也讓我學到一個教訓,就是不要小看乳牙的保健,做這個記錄就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相同的錯誤。

我們找了新竹有名的兒童牙醫,不完全是因為它有名,而是因為它離哥哥的學校很近。它在網路上的評價其實很兩極,有父母大力推薦,也有氣到不願意再踏進診間一步,因為她們會將哭鬧的小孩綁起來治療。這看在多數父母的眼裡,跟拿刀割父母應該沒什麼兩樣吧!我不敢想像如果發生在我兩個小人兒身上,我會做何反應… 雖然說,綁起來是為了保護小朋友不受傷,但是,這方式極有爭議。

其實一開始與這間兒童牙醫接觸,我也不喜歡接待人員跟醫師的態度。新竹的服務人員臉孔不友善是全台皆知的,所以晚娘面孔這事就沒什麼好說的,但是哥哥一直喊痛的情形下,醫生還是堅持「第一次不做治療」,只是照X光片,然後「教育父母他的孩子的牙齒有多糟」。我追問,但是孩子的牙齒很痛怎麼辦,最快也只能預約到3個星期後,醫生聽了笑笑說,那我先開止痛藥給他吃……

我只能無言… 然後心中暗暗決定要好好照顧小朋友的牙齒,不要讓他們的生意因為我們的加入而太好。

雖然後來找了幾家牙醫,但是他們的根管治療都無法一次做完,而且也要預約到數星期後,所以問來問去最後還是維持在原來的診所。

我問醫師,為什麼我自己根管治療的經驗是好幾次才做得完,這裡卻可以一次做好。牙醫告訴我,因為大人的牙根比較複雜,不容易一次清乾淨,但是小孩子的牙根洞比較大,容易清理,所以一次就可以處理好。如果真是這樣,我以前一直以為他們是為了賺健保費所以分好幾次做完的這個想法,是不對的…

另外,醫生也解答了我一些疑惑:
A.
小朋友乳牙掉落的時間早晚跟將來牙齒好不好沒有關係
B. 因為小朋友乳牙的特性,所以比成齒容易蛀牙
C.
牙套不會影響掉牙。如果牙齒掉了,牙套會隨著一起掉。

有了這次的經驗,我也要開始帶妞妞去認識診療椅,檢查一下牙齒,順便熟悉機器的聲音跟診療設備,以避免將來有不愉快的看牙經驗。希望在我們的悉心照護下,我們兩隻小人兒可以不要太常去看牙齒。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TED— 一個非常值得花時間去逛逛的網站


多年前,我曾經參加過一個英語演講社團─ Toast Masters。它是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在全球各地都有分會,也常有例行的年會或比賽。”Toast” 在英文裡面有「舉杯祝賀」之意,我們常在電影中看見在某些餐聚或婚宴的場合,主人/女主人會用餐具輕敲酒杯,藉以獲得在場人士的注意,然後講一段簡短的祝辭或感謝詞。要如何能在簡短的時間內,很有條理且優雅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覺,是需要練習的。學生時期的作文,常被要求要達到一定的篇幅,因此常是將一句話硬是分成好幾段,不停地繞圈圈,這些字印刷出來就是漂亮的重量,但心裡很明白它不過就是團棉絮,很澎很美,但是很空虛。加入這個社團,倒不是外語上的充實,事實上,我認為我在社團中的外語能力算游刃有餘的,但是演講時的風采和前輩比起來,卻遜色不少。這個團體讓我學習到的是講者的風範跟條理。厲害的演講者,不會讓人覺得他在背文章,敘述有思考過的人可以將量子理論講得讓國中生也能理解,如何將個人的想法轉化成語言並且放到另一個人的腦袋中,而不遺漏或產生偏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喜歡在 blog 上記錄感覺的我,常有經驗是寫出來的東西跟我要表達的重點偏了十萬八千里,甚至於背道而馳,有時間慢慢思考的寫作都可能有這種窘境,更何況是像說話這樣一瞬間發生的事。

那時候,有一搭沒一搭地參加活動,也沒有很珍惜每次學習的機會,現在想想相當可惜,因為隨著智慧的增長,我很清楚曾經參與這個社團的經驗提升了我生活中另一層次的視野;在工作上,這訓練出來的敘事能力也讓我與客戶的溝通上帶來許多的方便。靠一張嘴,有時候比做得要死的效果來得大許多~ 可惜後來因為離開到另一縣市工作,就中斷了與這個社團的連結。

最近在網路上認識了一個有趣的非營利組織--- 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他們發現,有些很好的概念跟精神值得被讚揚及推廣,因為有這樣的理念,他們固定邀請一些來自上述領域的知名人士做 18分鐘的演講,講者需要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完整地闡述他/她的想法 / 理念 / 哲學 / 對時代的針砭。對於演講的內容,我想該組織並不會加以評斷或批判,它只是一個平台,讓有想法而且願意分享的人提供給大眾一些 food for thought 精神食糧 可供細細咀嚼的思想” (不曉得哪一個翻譯比較貼切)。演說內容都可以在 youtube 上找到。對於青年學子來說,一個觀念的接觸,亟有可能就是人生的轉捩點。最棒的是這些影片大多有中文字幕,TED有計劃地將這些演講翻譯成各種語言,讓這些觀念能被傳播出去。


對於活到老、學到老的認知,不僅是贊成,更要身體力行~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告別2011 及 五大好物列表!!

一年又過了。這一年過得是苦樂參半,但回去看每一天,我們都紮紮實實地過,沒有一天是空白的,總的說來,我們的人生沒有白費!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網友做了十大必敗的分享,我覺得,一年下來我也列出個帶給我們家生活一些小確幸的好物吧。

第一名 網路
過去常聽到「網路改變二十世紀的人類生活」這句話,但始終沒有太深刻的體會。自從買了新家,從裝潢的點子、到店家的推薦,無一不是踩著網路前輩們的血淚教訓與歡笑記錄來前進。看著我們的小窩從破舊到氣象一新,那種自我的實現跟滿足感,滿溢到不知從何談起。原本就喜愛在廚房摸東摸西的我,因為有了嶄新的廚房跟大烤箱,跟食物與麵糰玩得更起勁了。只是,一直沒有高人指點,在烘焙的實驗上面遭受到諸多的挫折。今年五月,在朋友的介紹中,發現了部落格 「Carol 的自在生活」,她巨細靡遺的文字說明、再加上自製的影片(感謝 youtube!),打通了我麵糰的任督二脈,許多過去死得不明不白的麵糰經驗,都甦活了過來。從此以後,我們家隨時有麵包餅干的香甜,每當熱烘烘的點心出爐,真的會有很幸福的感覺。如果沒有網路的分享,這些經驗—如何裝潢、如何烘烤之類的經驗,這些我的父母沒有辦法傳承的知識,讓我很可能在暗巷中摸索,走很多冤枉路,還不見得能弄出啥名堂。但因為有了虛擬世界的經驗值,別人數年的功力,我在數天內就可以得到。所以如果我們能聰明地使用它,網路真的可以為人們開啟無限的可能!所以,它是我名單中的第一名!


第二名 鬆筋 & 吹風機
一直以來,我們都苦於小飯糰的過敏性氣喘,每個月都要到診所去報到好幾次,若用7-11貼紙的點數來看的話,我們應該已經換了不少公仔了。每當天氣轉變或流感有疫情,我們一定是走在時代的前端,最快跟上流行,卻最晚脫離病情(常有二次感冒之類的)。年初時,不知道是否因為搬新家、再加上換了托育的環境,生活有重大的改變,我們一時適應不良,全家從老到小,病的病、掛急診的掛急診、住院的住院,一家四口搞得雞飛狗跳,有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淒涼,每一天都過得很辛苦。

後來在親子屋主人 Amy的建議下,我開始為小朋友跟妞妞爸鬆筋,以及使用吹風機吹背。這些「旁門左道」的方式,一開始其實讓我頗為不信任,但思及永無止境地吃藥也不見好轉,或許我該放開心胸嘗試不同的途徑。為了佐證,我也閱讀了一些中醫觀念的書,例如:人體使用手冊、中里巴人的著作等,啃著火木土金水、心肝脾肺腎的對應跟經絡圖,老祖宗的千年經驗似乎有那麼make 一點 sense。

每天 30分鐘的鬆筋跟吹背,實施了近三個月,小飯糰從四肢冰冷、唇色慘白、永遠鼻塞、每到半夜都要咳到起床大哭,到現在活蹦亂跳、不用依賴類固醇就可以一覺到天亮,他的改變,我們每天都有深深的感受。Amy 要我將這好物宣傳出去,我相當遲疑。畢竟,這不是 “正統” 的處理方式,我也沒有科學的實驗數據去說服別人 飯糰的身體變得健壯是因為我們幫他鬆筋及吹背。有無可能是因為他年紀長了、免疫力變好?(有些人主張小朋友大一點了,身體變強壯,氣喘就會自己消失)。在這與氣喘搏鬥的過程中,飯糰吃了好一陣子中藥、也住過院打一拖拉庫抗生素、斷斷續續使用過類固醇,也吃了很多益生菌。最後雖然是使用鬆筋及吹背的方法後,我們才看到他的進步,但是到底是哪一項因素使他健康,或是所有的「曾經」讓他因此進步,我不知道。但無論如何,鬆筋跟吹風機吹背後,我們家的建保卡少用了很多是真的,我想這也應該給它一點 credit。



第三名 好用的壓力鍋 & 鑄鐵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妞妞把拔給我最大的影響。以前貪小便宜,常買一堆便宜但不好用的東西,最後還是束之高閣,浪費錢、又佔空間。後來,我就懂得把錢花在刀口上,買一個好用、一直會常常用的東西。

因為常熬煮高湯及燉肉,要熬到骨頭的精華出來或煮到肉軟爛,常要在瓦斯爐上搞上一兩個小時,最慘的是火候若沒控制好,肉煮得老硬難嚥不說,鍋子也會焦黑難洗。我投資的第一支好鍋就是 WMF 壓力鍋,用它來熬高湯、燉羊肉爐,都非常讚,短短 30分鐘,羊肉爐就可以上桌了,肉質軟嫩,連全口假牙的阿嬤都可以入口,CP值非常高。我們也常拿它來煮紫米粥或薏仁湯,用極小火就可以在20分鐘內煮熟,省了很多瓦斯費。廚房如果沒有它,我應該會不知道怎麼煮。

雖然壓力鍋有種種的好,但是如果要收斂湯汁,它就做不到了。這時候,鑄鐵鍋就是它的副手。Le Creuset 是我從單身開始就一直很想敗的鍋具。當時其實不是驚嘆於它的功能,而是完全被它鮮麗的外表所吸引。然而貴族般的價位,讓我們的感情始終無法更近一步。後來,因為電影「美味關係」中一道『紅酒燉牛肉』,讓我決心痛宰荷包,迎娶 Le Creuset 進門。事實證明,我的決定是對的。自從它加入了我們的陣容,咖哩雞肉、三杯雞、紅酒牛肉、義大利麵紅醬、梅干扣肉、滷豬腳、義大利蔬菜湯、免揉麵包,就變成了我們的家常菜。用餐時整鍋端上,一點都不顯突兀。現在有很多鑄鐵鍋例如 Staub, 或 Costco 牌的鑄鐵鍋,在價格上都有比較親民一點,如果沒有名牌的迷思,我相信它們應該也不錯。

以後妞的嫁妝跟飯糰的聘金就是 WMF 跟 Le Creuset 各一支!


第四名 PhotoCap
數位相機非常方便,內建到手機後,更是走到哪裡都看到有人狂拍。但是問了很多朋友,他們幾千張的照片幾乎都是儲存在電腦中,一張也沒洗出來。我們家也不例外,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小飯糰靜靜地坐在燈下,捧著學校發的「成長記錄本」,他看著裡面彩色列印出來的生活圖像,嘴角微微上揚,完全沈浸在他小小的美好世界中,我赫然發現,我們家一本相本都沒有。如果拍了照片,就只是收起來,那跟買新衣不穿有什麼兩樣?當天晚上,我就開始整理相機中的照片,用日期來分類,再分成小飯糰、妞妞的個人檔案及全家福檔案。但是,數以百計的照片,其中還不少是只拍風景或某個動人的角落,如果都洗出來,既浪費又沒系統,我懷疑,這樣的整理是否有意義。

後來,我在網路上找到了一個免費軟體 “PhotoCap”,它強大的編輯能力,可以讓我將多張圖縮排在一張照片上,還可以加註文字,整個影像記錄變的更完整、更有系統。每個晚上做一點相片編輯,累積個數十張就沖洗出來,然後又投資了一些精美相本,整個回憶躍然紙上!我為飯糰和妞妞各準備了一本,裡面記錄他們成長的重要時刻,等他們各自到了十八歲,我要盛重地將它當作成年禮送給他們,我想 那一定很棒!


第五名 記帳本
要說飯糰阿嬤給了我什麼最大的資產,就是記帳的習慣。我的媽媽天天記帳,從我懂事開始,就看到她不停地記錄花費。幾年前什麼東西花了多少錢,現在什麼東西要多少錢,她都如數家珍。單身的消費,很單純,看帳戶中的餘額就大概知道了。結婚後,一家四口的支出,若不仔細盤點,還真是花得不明不白。開始「認真」記帳已經兩年了,之前試著使用電子帳本,但發現一點都不實用,每記一筆帳都要開機,這對做事向來三分鐘熱度的我來說,是一項相當大的挑戰。想當然爾,每每都是失敗告終。後來我發現,最愚蠢的方法其實就是最方便的,所以我回到山頂洞人的年代,用筆記錄在本子上。

記帳的好處在於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現金流,顯微鏡般地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後去調整消費習慣。更好玩的是,它後來變成一種類日記的工具。隨便翻到某日期,看到那一天的消費狀況,當天的情形多能歷歷在目,相當有趣,更不用擔心它會因為要更新軟體或硬體老舊之類的,而讓整個記錄消失殆盡。記帳是一項我願意持之以恆進行的工作,也會將這個習慣傳承給飯糰和妞妞。

我大概無法列出十項好物,但這五樣物品/習慣已經為我們家目前的生活帶來相當大的好處。

2011年的主題是朋友,雖然我們沒有天天和朋友聯絡或見面,但是偶爾的電話聊天,跟興之所及的相互拜訪,還是能知道彼此的近況。若要用1到10來評分的話,我給 2011的實現來個8分吧!

今年 2012,因為有全球性的歐債,跟美國可能狂印鈔票刺激經濟的問題,大家都預期景氣不會太好,我們飯糰妞妞家當然也要有危機感。所以,今年的主題繼 「公益」、「健康」、「朋友」之後,要來一個以「聰明消費」為主軸的新年主題。專家說,願景要具體化,否則無法檢視,所以若要用數字來表達的話,就是要損益兩平,其中還要包括一年出遊(要過夜的那種)三次、每個月吃一次好吃的。畢竟,緊縮政策中也得要顧到心靈層面的健康,不然,活著就只是為了收支平衡又有什麼意思呢?


嘿,2012,我們來了!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死者的價值

A女士喜孜孜地告訴我,她認養的老人掛點了,她已經認養了他一年多,終於可以領錢了。我一頭霧水,於是她說明了她經由朋友的介紹開始認養老人,一個月兩千元認養一名,如果老人在三個月內去世,錢就收不回來;如果認養的老人活過三個月死亡,那麼認養的人就可以得到一筆錢。金額計算的方式A女士沒有明說,是否活越長,領越多,利率怎麼算,就不得而知,但是對於能在投資一年後就能領到一筆回本的錢,她似乎很興奮,也興沖沖地打算要再繼續認養更多的老人。言談中,她口中的老人,似乎是養老院的住民。至於那個老人是誰、因為什麼病因去世,有沒有親人等,都不在考慮的範圍內。甚至於說她希望現在手中投資的老人也可以早點去報到,這樣就可以快些拿到錢。

震驚於她的貪得無厭,但也不是頭一遭知道她為了賺錢,什麼都去試,只要不犯法,什麼仁義道德都不是阻礙。或許是愚蠢、或許是天公在看,她 “賺” 的錢,總是比付出去得少,但是她仍然樂此不疲。

對於這樣 “認養老人” 的運作,我思考了一下,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這些投資人拿到的利息是怎麼來的?我能想到的來源有三:

一、從越來越多的會員繳的 “認養金” 而來
如果是這樣,在沒有開源或做其他投資的情況下,過世的老人讓 “領養者“ 多領的錢,只能從其他的領養者繳的月費中支出,拿他人的月費付利息,最後就是那個 “組織” 在收到一定的金額後落跑,落跑之前有領到錢的領養者算他們好運,沒領到的就摸摸鼻子自認倒楣。反正那些領養人也不知道領養老人是不是確有其人,說不定捏造出一些人名,再開一些支票給幾個起始的會員,讓後進者知道或製造錢是可以領到的假象,就能像某些鄉土劇,演個四五百集不是問題,掛掉的人還可以活過來也說不定。

二、領養者繳的月費再去作投資
這個方法就很像投資基金,每個月的月費就好像定期定額的基金投資,但前提是這個 “組織” 需要一個很有投資眼光的經理人,才能確保投資不會吃掉太多本,還能持續支付給老人去世所需支付的利息。當然,把這些募集來的資金去放高利貸也是一個方法,就看那個背後的組織多有勢力。

三、賺保險公司的錢
要使用這個方法需要安養院人員跟保險業務員配合才行。首先,需要勾搭上安養中心的人或看護之類的人,知道哪些病人可能不久人世,但又要能至少活三個月,最好沒什麼家屬會去探望,然後結合保險公司的業務,讓他承接人壽的案子,但是不要做身體檢查的,雖然保費高一點,但是反正月費有很多人付,他等於是無本生意,本是別人出的。要保人可以不是被保險人本人,被保險的老人搞不好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被保了壽險,反正他走了,錢也用不到。去世的壽險金就由保險業務、安養中心、某組織、跟繳月費的領養人分,反正遊戲規則都是那個組織訂的,它高興給領養人多少,就給多少。最好這個拿到錢的領養人,可以再口耳相傳介紹更多的呆瓜進來付保險費,還可以達到宣傳的效果。


當然,這都是我根據聽來的隻字片語,自導自演的鄉土劇,雖然沒辦法掰到四五百集,但也頗具娛樂效果就是。生意場上打滾久了,貪婪的事也看/聽不少,用土地賺錢、用還沒生產的小麥賺錢(期貨),用死人賺錢…

不知道那些領養人有一天也變成別人打賭的標的,成天被人咒死(但要活過剛開始的三個月),他的感想是什麼呢?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麻煩的背後

今年文建會為了建國百年規劃了一個活動—百國 homestay(http://taiwanroc100.tw/100homestay/),內容是徵求各國青年來台灣住兩個星期,然後需要在自己的 blog 或臉書上記錄在台的生活;同時,為了這個活動,文建會也徵求250個志願接待的家庭。

知道了這個活動後,我和妞妞爸討論了一下可行性。空間的部份,目前有床的只有小飯糰的房間,另外一間房間暫時當遊戲室。如果接待外國友人,勢必要給人家一個獨立的空間,但是我們的規劃是小朋友在國中前用上下鋪先 share 一間房,然後再分房。所以為了僅僅兩週的接待就要去買小朋友上國中才用得到的單人床架,太浪費,也佔空間,這樣就沒有遊戲室了。如果單人床架擺小飯糰的房間,那麼估計妞妞明年應該就可以不用睡嬰兒床,買了上下鋪的話,單人床要如何處理呢?為了解決這獨立的房間的問題,飯糰媽覺得讓小飯糰跟我們睡2個星期,把床讓給外國朋友睡,是最簡單的方法,只是我們需要犧牲些許的睡眠品質。

接下來是居家安全的問題。雖說主辦單位會先做一些篩選,但是當事人還是要有一些危機意識,我們考慮的是,我們是雙薪家庭,下班的時間才會在家,我們需要將鑰匙交給外人嗎?如果不給鑰匙,那麼被接待的朋友就得跟著我們早出(8:00)晚歸(19:00)。萬一他/她忘了東西在家裡,進不來,或玩累了,想提前回住處,就會受限於沒有鎖匙。

另外,被接待的外國友人是無法選擇接待家庭的,如果他/她的行程是要玩台北,那就得天天往返可能位在外縣市的接待家庭。所以,交通的便利對他們來說,就相對的重要。假設他/她住在我們家,那麼,在公共交通不便的新竹,他就得跟我們進園區,然後在科技生活館轉免費接駁車去高鐵站,再到外縣市(例如台北);或搭園區接駁車到清大,再轉很久才來一班的公車到新竹市區或鄰近的地方。怎麼想,都覺得這對遠道來台的友人,相當不好意思。雖然說,這種種的不便會讓他真正體會到在地的生活,不過這樣的台灣負面印象應該有悖文建會這個活動的主旨吧!

最後,妞妞爸說,算了吧,忙了一天下班,還要接待客人,太麻煩了。

這讓我不禁思考起「麻煩」這件事。「麻煩」讓人討厭,有時也道出一些無奈─ 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的事。

  • 買東西自己帶塑膠袋很麻煩
  • 和男女朋友相處,時時要顧慮到對方的情緒跟反應是很麻煩的事,不深入交往,一直換新的對象,就不用去處理這些瑣事了
  • 養小孩很麻煩,會降低生活品質,養隻狗簡單多了
  • 唸故事書給小孩聽太麻煩,放故事 CD 比較不累
  • 陪小朋友玩很累,放他們在電視機前面,可以省很多麻煩
  • 監督小孩寫功課很煩人,花錢找安親班比較乾脆
  • 自己煮飯很麻煩,事後要洗一堆鍋碗瓢盆,吃便當比較方便
  • 去做自己不熟悉領域的工作,要重頭學起,很麻煩,做自己容易上手的事比較有效率
  • 反駁老闆的意見是給自己找麻煩,錯了就是老闆自己負責,別自討沒趣
  • 出門去玩,要人擠人,要防日曬雨淋,還要規劃行程,太麻煩。在家吹冷氣打電動看電視不很好?
  • 跟朋友連絡還要想話題,真麻煩,轉幾篇笑話,讓對方知道自己還活著就好了
一路想下去嚇然發現,如果生活都沒有這些「麻煩」,是不是會更美好?

我也同意人生不應該搞得太累,但是,除去這些麻煩後,我們還剩下什麼?

認真地希望,最終讓我們不投入這個活動是因為評估過後,我們自知無法給予對方一個好的旅遊經驗,才放棄;而非因為這會給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幼稚園學到的事

最近的新聞報導了許多高學歷卻做出沒有教養的人都不見的會做的行為,例如擋救護車、拾金求酬的事情。在聽到這些新聞後,除了搖頭嘆息,其實也明白這不過是分數教育下的結果,漸漸地他們也長成了社會的中堅,當初的灌溉,也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了--- 只要考第一名就好,其他的事都不重要;生活品德、待人處事,長大後就會了。

同樣在分數教育下長大的飯糰媽,也經常覺得自己的為人處事之道不夠成熟。在梯間見到了鄰居,常記得要小朋友打招呼,自己卻不主動問好 (果然是叫別人做比較簡單);不小心和別人有了視線的交集,沒辦法優雅地報以微笑,反而是故做輕鬆地把臉別開,假裝沒看到;在辦公室講話,不小心音量就拉高了;請妞妞爸幫忙(做家事、拿東西等),也常忘了道聲謝…

很多很多生活上的小事,都在做完的一瞬間懊惱自己的反射動作或忘記該有的禮儀,但懊惱過後就讓它雲淡風輕了,直到最近搬家,陸續接待了一些訪客,收到了一盒拆過包裝又快過期的喜餅當禮物,才讓我深深自省:自己是不是也在不經意中,做了不合禮儀的事,而自己卻毫無知覺?我相信,送禮的友人應該是有節儉的美德,覺得喜餅不吃可惜,拿來送人才不浪費,所以把它轉送給我們,但卻忽略了食品是有期限的。這讓收到禮物的我們又無奈又好笑,只好自嘲因為他把我們當「自己人」,所以沒有注意到細節,只是,我覺得,就是自己人,是要長久相處的好友,才更應以禮相待呀!所以,待人處事這件事,即使到了我們為人父母了,都還是一輩子的課題啊,絕不是考了大學、畢了業,就不干我們的事了。

幾年前在 Bubu 蔡的 blog 上,看到她分享的一篇小文,當時很喜歡,但是沒有把它印下來,藉這次的省思,我又去把它找出了,當作記錄,也時時提醒自己,要把幼稚園學到的事,落實在生活上!



**********************************************************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learned in Kindergarten"  by Robert Fulghum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about how to live and what to do and how to be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 Wisdom was not at the top of the graduate school mountain, but there in the sand pile at school.


These are the things I learned:

• Share everything.
• Play fair.
• Don’t hit people.
• Put things back where you found them.
• Clean up your own mess.
• Don’t take things aren’t yours.
• Say you’re sorry when you hurt somebody.
• Wash your hands before you eat.
• Flush.
• Warm cookies and cold milk are good for you.
• Live a balanced life--- learn some and think some and draw and paint and sing and dance and play and work every day some.
• Take a nap every afternoon.
• When you go out in the world, watch out for traffic, hold hands and stick together.
• Be aware of wonder. Remember the little seed in the Styrofoam cup: the roots to down and the plant goes up and nobody really knows how or why, but they are all like that.
• Goldfish and hamsters and white mice and even the little seed in the Styrofoam cup—they all die. So do we.
• And then remember the Dick-and-Jane books and the first word you learned—the biggest word of all—LOOK.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is in there somewhere. The Golden Rule and love and basic sanitation. Ecology and politics and equality and sane living.

Take any one of those items and extrapolate it into sophisticated adult terms and apply it to your family life or your work or government or your world and it holds true and clear and firm. Think what a better world it would be if we all - the whole world - had cookies and milk at about 3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and then lay down with our blankies for a nap. Or if all governments had as a basic policy to always put things back where they found them and to clean up their own mess.

And it is still true,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when you go out in the world, it is best to hold hands and stick together.


[中譯]
 別小覷了幼稚園


我們做人處世所真正需要的知識,大部份在幼稚園裏已經學到。


人生在世應該怎樣生活、應該做些什麼以及怎麼為人,我在這方面所需要的知識,大部份是在上幼稚園時學到的。智慧並不存在於大學研究所的象牙之頂,而是在幼稚園的沙池裡。

我在幼稚園學到的東西是:

• 要和別人分享
• 要公平
• 不可以欺負人
• 東西用完要放回原處
• 自己搞亂的自己收拾
•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亂拿
• 冒犯了別人要說對不起
• 吃東西前要洗手
• 上完廁所要沖水
• 餅乾牛奶有益身心
• 生活要平衡,每天都要學一點新知識和動一動腦筋、畫畫圖、唱唱歌、跳跳舞、玩玩遊戲,還要工作一下。
• 下午要小睡休息。
• 出門時小心車輛。最好大家手牽手在一起。
• 要知道世界是奇妙的。想想杯子裡的小種子,它會生根出芽,然後長成一株植物。雖然沒有誰真正知道原因,但我們大家也一樣生根成長。
• 金魚、田鼠、小白鼠,和甚至杯子裡的種子─全都遲早會死。我們自己也不例外。
• 然後要把你最早學會的一個字記住:「LOOK!」


你需要的一切知識,都在某處可以看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準則、親人惜物的愛心、基本的衛生常識、環境生態和政治以及健全的生活之道,盡在其中。
試想想,如果每天到了下午三點鐘我們就人人都有點心和牛奶吃,吃完就躺下來蓋上毛毯睡個午覺,世界會多美好啊!或者,如果我們的國家和別人的國家都訂有基本的政策;把東西放回原來的地方,自己整理自己弄亂的東西,那麼,世界將會多美麗啊。

還有,不論你是什麼年紀,你走到外面的世界,最好還是跟別人手牽手緊靠在一起。




摘自:http://www.wretch.cc/blog/bubutsai/11722575
by Bubu 蔡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丟的哲學

自從四年前有了自己的 “小”窩,不知不覺地,我逐漸理出一套生活哲學—

● 一年都沒碰的東西就永遠都不會碰,它的下場就應該與同類一起,到垃圾場去。
● 要下手買一件新的東西之前,先想想自己願意丟掉哪一件 “收藏品” 以空出新同學的座位。

實行這個理念,除了經濟上的考量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小窩真的很小。為了不讓已經狹隘的空間讓過多的雜物使自己連呼吸的位置都沒有,我們家力行以上兩點原則。

因為如此,我曾清出衣櫃一半以上的衣服,那些我想留著「等我恢復產前的身材再穿」的衣服,全部送到舊衣回收箱。本來還天真地想到拍賣網站上去換點零錢,但是在生活瑣事及個人消極無作為的延宕下,又在衣櫥裡結結實實地躺了一年,直到某天不曉得哪根筋ㄘㄨㄚ\ 到,才發狠把它們通通趕離家園。該是讓自己認清事實的時候了。

同樣的命運也發生在我的鞋子上,一雙雙美麗、卻磨腳而不常光顧的鞋子,一大袋一大袋地讓它們入土為安,只留下幾位相貌樸實但與我腳ㄚ相處良好的夥伴,它們分別是:涼鞋、運動鞋、低跟鞋、高跟鞋、馬靴各一雙。

書呢,也是出清一本,才有額度進來一本,但是小朋友的書不在此限。我最常拍賣的東西就是書了,一本 100元,相信我的買家一定充滿著揀到便宜的快感。

力行著如此簡約的生活態度,突然讓我又發現了另一個奇妙的現象,那就是─ 我們東西越買越貴、越買越高檔,難道這是因為我們要用花大錢來滿足不能 「常常花小錢」的欲望嗎? 仔細想想,這背後竟蘊涵著很多經濟學原理跟環境保護的考量呢!

正因為添購每一樣新的物品都要認真考量其必要性,所以其實減少了很多的垃圾 (如果想不到有哪一個東西可以丟,就乾脆不會買了),也間接活絡經濟(如果我賣出了不用的東西,我得到了零用錢;買到便宜貨的人,也因為本來要花更多的錢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低價買到而有多餘錢可以消費別的產品)。想想,我這出一件才進一件的哲學還真是造福人類啊~

然而,同樣是低價出清,大規模的低價戰,好像就沒有我這主婦的生活理念那麼地有益全人類進步哩!

話說有了中國這家世界工廠,以便宜的勞力,拼命生產低價的商品,看似促進全民消費,實則造成很多社會問題呢!消費者一直用低價消費,促使生產好的產品的廠商,不得已也要加入紅海,用低階產品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劣幣築良幣)。但是,羊毛依然出在羊身上,享受低價的消費者就不得不承受其副作用—買到一堆不耐用的商品。所以,隔一段時間,消費者者就要花錢購買同樣功能的產品以取代壞掉的,於是消費者實際上要花更多的錢,不停地汰舊換新,地球的資源也就不停地被浪費。而供應商呢,因為利潤很低,迫使他們要尋求更低廉的物資及人力,還要不停地強迫/ 吸引消費者掏錢。結果就是,廠商要將產品的 life cycle 縮短,用易壞的材質,消費者才會不停地回鍋;公司要找便宜的勞動力,因此縮減福利、裁撤正職員工、改用派遣人力、外包,就是他們維持競爭力的唯三法則。那麼回到消費大眾身上,原本他們有的薪資跟福利,因為公司要省錢,所以留職停薪、取消福利,所以除了買低價產品,好像也沒有別的辦法。

最後,如果要買耐用的產品的人像飯糰家呢?因為購買的人少,供應也少,我們就只好花大把的錢啦~~


所以有赤字是理所當然,我們只能在絕望的深淵中打轉,縱使有丟的哲學,也不得不屈服在龐大的資本主義怪獸下啊~~


這門經濟學的課,代價真高。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真相

從學生到現在,很多長輩或朋友都會問我:「要怎麼樣才能讓我們家小朋友對英文感興趣?他們都不愛學英文,花大錢去補習班好像越補洞越大,妳為什麼會喜歡英文?趕快教教我們吧?」聽到這樣的疑問,還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因為我學英文的原因,有點難以啟齒… …

小時候,大約是小三的時候吧,有一回從補習班的同學那裡讀到一本書,名為「奇巖城」,那是亞森‧羅蘋一系列書的其中一本。亞森‧羅蘋是一個劫富濟貧的俠盜,他有過人的機智,還有如○○七的翩翩風采,他精彩的推理往往令人拍案叫絕。一口氣讀完了奇巖城,我迫不及待地每週到學校圖書館報到,把他一系列的書通通借來看。借閱的頻率之高,還讓校長在朝會時表揚我為「愛讀書的學生」。嚴格說來,亞森‧羅蘋應該算是我的初戀情人吧!當時小小年紀的我,禁不住幻想著,如果有一天,亞森‧羅蘋來到我的面前,可是因為我不會講英文,對他的仰慕只能用眼神傳遞,那不是很可惜嗎?於是,這個信念督促著我努力地學英文。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愛呵~~

一直到上了高中,有一天赫然發現,原來亞森‧羅蘋是不講英文的,
因為… …

!!!!! 他是法國人 !!!!! T__T



原來… … 我一直都學錯語言了… …

所以,不要再問我怎麼學英文的! 全都是一場誤會啊啊啊…



不准給我笑!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苦澀的青春

很難得在假日的時候,可以整天無所事事讀完一本接近三公分厚的小說,這都要感謝飯糰嬤的友情贊助,大老遠上來幫我們帶小飯糰。這次我讀的是教育廣播電台某節目推薦的好書『事發的19分鐘』。

曾經讀過某本書,裡面有某個章節,這樣描述著為人父母的感覺,大意是說:父母是藉著參與小孩的成長,而去省思自己曾經走過的路。而那條路,可能是自己不願去憶起或已經模糊的小徑。

『事發的19分鐘』講的是一個飽受同學霸凌的少年如何地變成一個校園槍擊的兇手,以及受害者(?) 如何面對這整件事。我特別喜歡作者在前面感謝了一堆人的自序中講的最後一句話:
... 最後最後,還有那些數以萬計,有點與眾不同、有點害怕、有點不受歡迎的孩子:這本書是為你們而寫的。

記得小學的時候,班上有一位女生,家境很好,長得雖然不算頂美,但是她有一個非常好的身材,細細的腰身、修長的雙腿,穿著流行,卻不突兀,姑且稱她為「美少女」吧!她常常會帶著日本/國外的零食來分給大家,也總是有辦法弄到最新版的千面女郎或尼羅河女兒(我們那個年代流行的少女漫畫)。所以她的身邊總是繞著仰慕的男同學跟努力想沾上「受歡迎排行榜」邊的女同學。當時,(很不願意承認)我也曾經是眾多的哈巴狗之一。但是這個努力,在一次的白目中,我變成了美少女的敵人。說來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就是美少女有一回邊跟同學講話,一邊往後坐那張她以為就在屁股下的椅子。不知道是不是被人挪了位置,還是她錯估了自己跟椅子間的距離,一屁股坐下的結果是跌了個狗吃屎。剛好經過的我,不小心噗嗤地笑出聲,只見她若無其事地站起來,擺好椅子,再坐上去。這件事,就被我淡忘了,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自己變成了全民公敵,才努力地去回想這整件事的起源。

一開始是所有的女生時常對我冷嘲熱諷,要借橡皮擦、借尺,都被拒絕,桌上的東西也會被莫名其妙地掃到地上。然後是男生們也開始不跟我說話。我不知道為什麼會被無端攻擊,當時只有一位女同學看不過去,「跟我同一國」,她是當時的副班長。我忘了有沒有跟爸媽談這件事,後來,我們決定去求助於輔導室。輔導主任是一個男生,一連幾個中午,我們都去跟他訴苦,但是他似乎只是傾聽,沒有提出任何幫助改善狀況的建言。於是,我明白,這場戰役,只能靠自己。過沒多久,美少女決定常代表班上比賽的副班長對她現行的交友圈素質有提高的用途,所以她解除了對我們倆的禁令,讓我們重返榮耀。

國中時,因為自己的名字中有一個字,很常被同學拿諧音來取笑。一個人這樣做、兩個人這樣做、三個人這樣做,漸漸地,大家就覺得妳很好欺侮,是相當好的標靶。但是這次,我沒有小學時的幸運,有一個受歡迎的朋友願意站在我這邊。好強又頑固的青春期個性又不容許我去找師長訴苦,所以我非常努力地用功,我告訴自己:有一天,我會考上最好的學校,我不相信她們有機會跟我平起平坐。就這樣,我把自己關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題及考試中,每獲得一次好成績,我就覺得那些小人又離我更遠了。我深信,會有那麼一天,醜小鴨能夠變成天鵝。

一直到甄試上了大學,我化妝、交男友、玩社團、當家教、維持中上的成績,我非常努力地想擠進「受歡迎圈」。在一次學長的生日派對中,我在一群人的圍繞中感到排山倒海湧來的孤獨,我才意識到,這都不是我要的。趁別人不注意,匆匆地逃離現場,回到宿舍崩潰大哭,我這才知道,原來小學跟中學那個被同學排斥的飯糰媽一直住在我的身體裡,沒離開過,她只是躲著。

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學會接受原來的自己,了解到「受人歡迎」的代價往往必須隱藏自己真實的感覺。我離開了常膩在一起的小圈圈,想辦法離開這裡,到國外去當交換學生。回到台灣後,我感覺像浴火重生的鳳凰,我的自信是真的,不是紙糊出來的。

這本書沒辦法一氣呵成讀完,因為我必須常中斷把我飄到過去的思緒抓回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在苦澀的成長中遇到這些困難,我學會了靠自己,用正面的方式讓自己抽離那個環境,而非向下沉淪,變成怨天尤人的問題少年或成人。因為這些經歷所訓練出來的堅強求生意志讓我在職場上豎立了自己的風格,不畏艱難。畢竟,還有什麼困難比得上被全世界的人公幹來得苦澀呢? (小學生跟青少年的世界是很小的)

這是一段不堪回首又真實得不容自己忽視的過去,我相信我也絕對不是唯一一個受害者,也或許我在不經意中不小心變成了加害者,造成別人一輩子的陰影。我也明白,小飯糰有一天也可能會受到類似的霸凌,它可能不是言語的,而是生理的,也和大多數小朋友/青少年一樣,不敢/不願跟父母說。這篇我沒有向任何人提起的血淋淋的剖析,是獻給小飯糰和妞妞的。或許有一天,他們看到媽媽的網誌,希望他們能明白,任何事都有多種選擇,你可以不用當別人眼中的那一個人。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第一名的教育

已經 38週了,大大的肚子不僅讓我行動遲緩,也嚴重地影響飯糰媽的睡眠品質。今天早上四點,被小飯糰吵醒後,在床上翻來覆去,就再也睡不著了,索幸起來看書。我選的書是陳之華(Yolanda Chen) 的新書『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知道陳小姐是透過她的 blog 『北國風情』,她們一家隨著先生的工作時常需要旅居海外,在她的小孩開始受教育時,他們到了芬蘭。

我也是當了媽媽之後,才開始正視教育的問題。小姐的時候,聽到同事們在討論學校的優劣、自己的小孩遇到了怎樣的老師、段考老師又出了什麼機車的題目,總是覺得那干我何事?說來慚愧,一直到有了小飯糰,我的同理心才萌芽。在閱讀『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中,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教育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父母炫耀?老師之間的考績、競爭?為了將來賺大錢?

回顧自己一路的求學經驗,好像從來也沒有人告訴我或自己曾經去思考教育的意義,就是一直讀...一直讀就對了,目標就是要上大學,上了大學要做什麼?為什麼要讀大學?都不重要。反正上了再說。

現在,以一個出社會近10年的辦公室工作者跟一個具家長身份,我的答案是:教育是用來培養小朋友學習如何去學習、如何去思考、如何做判斷的能力。

吳祥輝先生的『芬蘭驚豔』讓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遙遠國度的教育理念,也因為後來一堆媒體的報導,才開始去注意這個不同於亞洲教育方式的國家。坦白說,我很羨慕芬蘭的小朋友能在如此尊重個人及開放的文化中受教,也深知在有生之年應該看不到自己的小朋友能有此幸運,因為這需要整個社會,包括家長、師範制度、職業價值等各方面的觀念革命,這對於多數要求成效速見的台灣民族,應是很難突破的關卡。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跟小飯糰的老師說,我希望小飯糰不要因為寫字筆劃少了一個勾或凸出格子而罰寫 20次,因為我希望他用罰寫的時間去讀課外書。我們也不覺得因為沒有背京滬鐵路沿線經過哪一些城市及那些城市各有哪些經濟作物,而考70分是一種天大的罪過。

遇到有這樣教育觀的家長,老師會做何反應?他會不會從此對對小飯糰視而不見,當做班上沒這個學生?(反正家長不 care 自己小孩的成績表現,造成一個拉下全班平均分數的害群之馬!) 又或,老師會不會當著全班的面跟同學說:「小飯糰的馬麻要老師不要讓小飯糰罰寫,所以除了小飯糰之外,你們寫錯字的人通通要罰寫 20次!」與眾不同的結果,會不會反而造成小飯糰人際關係的滯礙?或讓他夾在普世價值跟父母觀念不同的矛盾中,感到混亂及迷惑?

讀完這本書,天色已亮。我闔上書,腦中虛擬著將來可能遇到的教育問題。我沒有解答,也不確定現在的想法以後會不會變,只能祈禱自己能有足夠的智慧去堅持對的事情,而不是隨波逐流。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女人的戰爭

飯糰媽常常逛 babyhome 的親子討論區,那裡有著各式各樣的題目,很多甚至讓我跟飯糰爸可以討論很久,也發人省思。前一陣子,有一位媽媽 po 了一篇標題很聳動的文章─「妳為什麼不去死一死」。我承認,我也是嗜血的讀者,看到這標題,忍不住點進去看了一下。啊,原來是婆媳的戰爭,媳婦找了一個婆婆看不到的地方發洩情緒,順便徵求一些網媽的友誼支持。巧的是,最近飯糰媽的朋友也正經歷一場婆媳之爭(詳細的內容就不贅述)。昨天夜裡,飯糰媽試探性地問飯糰爸,如果我們這朋友的婆媳戰爭發生在我們家,身為別人的兒子及老公這個三明治人,他會怎麼處理?只見飯糰爸支吾其詞,最後丟下一句:「我也不知道。」當下,飯糰媽就了解,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恐怕我得自立自強,因為天秤座的飯糰爸做不來仲裁的角色。但是,我不想去繼續深究這件事,因為婆婆早在飯糰爸認識飯糰媽之前就過世了,所以打破砂鍋去探求一個不存在的、假設性的議題,是很沒有意義的。但老實說,聽多了同事、朋友間遭遇到的婆媳問題,私心地,我對於沒有婆婆這件事真的讓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雖然這樣說,對飯糰爸有點不厚道)

這幾天,飯糰媽正在讀一本書,書名為「跨國灰姑娘」,裡面探討的是外籍勞工在台灣的生活,及台灣人及政府對這些外來移工的態度。或許因為我曾經短暫地在台灣以外的地區待過,遇過友善的陌生人,也遭過莫名其妙的白眼。所以對於外來的民族,我有點好奇自己的同胞是如何地看待及應對。對我來說,不管這個外國人是金髮白皮的北美、歐洲人在台教書,或黑髮深膚色的東南亞的看護或作業員,他們都是「外勞」、「外來者」,沒有誰優誰劣。但是,飯糰媽曾親眼見過自己的親戚苛待他們家的東南亞外勞,這才發現,台灣人其實是一個不寬容的民族,傳媒口口聲聲描述的熱情、好客的特性,好像只針對某些特定的淺膚色族群。不過,吸引我買這本書的,倒不是種族歧視的問題,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台灣社會的問題。

許多女性的東南亞移工做的都是保姆、老人看護的角色,這些從前都是媽媽、媳婦的本份,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提升、兩性地位的日趨平等,這兩種吃力,但不被重視及尊重的工作紛紛地給外包了出去。這裡轉述作者訪談的一位僱用外傭的媽媽:
"...雖然妳也和他(先生)一樣工作,可是照顧孩子是女人的事,孝順婆婆是女人的事,...你要當孝子,應該是你去孝順你媽媽,不是我來孝順你媽媽,對不對?我的父母生我養我很辛苦,應該是我去孝順我父母,你的媽媽是你們七個人的媽媽,不要丟在這裡都不管,只要媳婦來照顧。"

作者補充:
張太太(匿名)購買市場上的勞動力來外包她服侍婆婆的媳婦責任。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裡外包的其實是先生的孝親勞動,如同另一位女性受訪者所言:「很多丈夫都說,現在的女人比以前幸運多了,因為她們有菲傭幫忙,可是,拜託,你的妻子照顧的是誰?她照顧的是你的媽媽耶!」這裡展現了一個我(作者)稱之為『孝親照顧的轉包鏈』的社會機制,包含相扣的兩個環節:第一環是把孝道責任從兒子轉到媳婦身上的『性別轉包』,第二環則是將實際照顧工作從媳婦的肩膀移轉到非家庭成員的『監護工』(仍多為女性)的『市場轉包』。

外傭不僅是台灣社會孝親的外包工,同時也是婆媳大戰的終結者。書中有個例子:
"有些媳婦採取雇用家務移工的方式,來避免和同居的婆婆在家務分工上產生衝突:「...像煮飯打掃這種問題,你不可能叫婆婆做,可是自己一個人做又很不甘願,她也不會讓兒子來做對不對?」
有些女性雇主更積極地運用家務移工的聘雇作為抗拒三代同居的策略。小莉,...生兒子前從事的是全職的護士工作。兒子出生後,她婆婆自願從南部搬到台北來當他們的居家保姆,但是小莉拒絕這個提議,堅持要找一個外籍監護工。"

其實,台灣的女性雖然身處於『現代化社會』,但其實還是被傳統社會的「賢妻良母」觀念所捆綁著。家中的男性成員還是希望女性能負起操持家務、教養及孝順父母(公婆) 的角色,而不管這個女性是否也像男性一樣為著家庭的經濟努力著。即使找了外傭幫忙,也要時時刻刻省視小孩會不會跟外來者過度親密,或與男主人產生曖昧,還可能需努力忽視來自婆婆『我年輕時哪有像妳這樣...』的冷嘲熱諷。無怪乎有很多媽媽寧願把自己的薪水全部貢獻給保姆或外傭,也不願意做牛做馬,還不被尊重。或許換算成金錢,母愛跟勞力才會有價值吧~~

其實,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婆婆為什麼不能為了家庭和諧而少去干預年輕人的生活?女性雇主為什麼不能為同樣是女人,卻犧牲自己的青春去成全另一個女人的外來移工有多一點點的善意?

我真的很幸運,不用在爾虞我詐的職場下班後,還要迎接另一個戰場。也希望我周遭的媽媽們都有勇氣及智慧去面對來自傳統的挑戰。更期許自己將來如果轉換了角色,不要變成加害者。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穿越時空的愛

國中的時候,立志要讀遍國文課本中作者的書(課文都是節錄其中的一、兩篇),但後來,也不得不屈服於考試的壓力,跟考試無關的,priority 就被擺在後面…

星期天帶小飯糰去市立圖書館亂晃,無意間讓我看到子敏的「小太陽」,印象中好像國中課本中有他的文章,但是內容想不大起來了。只知道,好像曾經還滿喜歡這個作者,可惜當時沒有真的去閱讀他的作品。雖然事隔十多年,但老友重逢應該總不嫌晚。

摘錄一些我個人相當喜歡的小章節:
I.
作者不喜歡家裡養的小狗所製造出來的髒亂、氣味,於是在太太阿蘭及三個小公主,琪琪、櫻櫻、瑋瑋的體貼下,狗狗被送走了─

“…最不敏感的人,也可以感覺到赫邱里斯並沒有走遠,牠用另一種方式留在家裡。最粗心的人也可以體會出孩子對父親的愛,所付的代價太高,高到負擔不起。一個父親在家庭裡的地位不能太崇高。太高的地位常常使子女把他的不合理當作真理。無論從哪一個觀點來看,這都是一種罪惡。”

II.
排解小朋友的言語紛爭後,作者的感想─

“…沒有一個「人類」是純理性的。人類只是「在自己所能接受的理性的範圍內追求理性」的高級動物罷了。可是,人類的可愛也就在這種地方啊。”

III.
作者一家遇到了停電,以蠟燭代替電燈,因為飯糰家在去年某次的颱風也曾遇到停電,所以這篇讀來特別有感覺─

“…住在都市裡的現代人,都知道停電有一種美趣。燭光代替了俗氣的電燈。一家人在燭光下,因為它的照明圈有限,所以更容易緊緊挨在一起,格外親熱。一個人有事要離開燭光的照明半徑,一家人就用送行的眼光目送他走入黑暗中。聽到腳步聲響,大家都忍不住抬頭睜眼,在黑暗中搜索。忽然眼前一亮,一張親人的臉,迎著燭光,又回來了,大家讓出位置,邀「回家」的親人入座,親切的探問燭光外黑暗世界的情況。… 一家人乘一艘發光的小船,在黑海裡航行。燭光是很美的,燭光是很溫暖的。小船上的乘客,一個一個離船登岸,到「床島」去睡。我,小船的水手,高舉蠟燭,孤孤單單,搖著空船,回到自己的無人島。”

IV.
作者和太太討論到身後事,其中有一句話,我有深刻的體會,他這樣寫著─

“…我們都不怕「走」。走就走。誰先走,誰就在那邊把房子找好… 剩下的事,就是在天堂機場等著接另外一個人就是了。不過使我們微微覺得不安的是,結婚以後,我們的「獨立能力」都退化了。… 我本來是懂得怎麼找襪子的。在結婚以前,每次出門,我都知道襪子塞在什麼地方;甚至是在老鼠洞裡,我也能親自把它找出來穿在腳上。但是現在退化了。沒有她幫忙,我只能學她光腳穿皮鞋出門… 含笑討論「退化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會有一種「充滿幸福」的感慨,嘆息一聲:『什麼時候我們都變成廢物了?』”

V.
子敏的老大跟老二年齡很近,卻隔了六年,才蹦出老三瑋瑋,年齡的隔閡,點出了一些相處上的問題─

“…在感覺上,我和太太總認為櫻、琪是跟我們「一起長大」的同伴,四個人共同經歷過種種人生的「新境」,四個人在一起「話舊」、「話新」的時候,情緒都相當熱烈。這種情形,對瑋瑋形成一種精神威脅,使她有「參加不進去」的感覺,因此她從小學會了一個真理:攻擊就是「存在」。在聯合國裡,小國的代表必須不停的發表尖銳苛刻的言論,要大量運用「蠻不講理」或「強詞奪理」的技巧,然後大國才會把它「當做一回事」。”

VI.
子敏對於手足之間的「身體互動」(打架),有獨到的見解,同時也讓我省視到小飯糰跟妞妞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將來應對同樣情形,當父母的要小心處理─

“…「打架教育」的目標是「增長個體挨打的經驗,解開肉體痛苦與自卑間的聯結,使受教育者培養一種暴力所不能征服的堅強,侮辱所不能汙損的尊貴」。… 櫻櫻是一個比較聽話的孩子,這是一種「獨生女的美德」。但是在「群雄割據」的局面下…她無形中接受一種「不問是非」的「大讓小」的教育。她永遠是「哥哥吃小梨」。一個小孩子在還沒有「堅強地站起來」以前,在還沒有「發現自己」以前就接受「禮讓教育」是很危險的。這種教育如果逐漸滲透了她的性格,就會使她喪失「征服環境」的能力。”

VII.
走過了青澀的年少歲月,對於情愛這回事也推理出一些結論:在外面的人拼命要跳進去,在裡面的人掙扎地要出來。人真是一種矛盾的動物啊~ 套用到生兒育女上,現在小飯糰還小,總是喜歡黏著大人,無時無刻都要我們全神貫注在他身上,常弄得我跟飯糰爸覺得很煩,但是我常提醒自己,很快地小飯糰長大了,不喜歡黏在我們身上了,或許我們還會覺得失落呢!為了不讓自己老是陷在「別人家的草地比較綠」的情結中,對於小飯糰現在的黏,我們甘之如飴。子敏也當然地走到了這麼一天,發現自己不再是宇宙的中心─

“…我不否認我的聽覺已經越來越敏銳。我不否認近來我心理上有一種細微的變化,細微得只有最細心的人在最靜的夜裡以最關切的心情追憶孩子一天的活動,那時候,他才能感覺得到。感覺到了,就會心驚。那一點點感覺,會慢慢擴大,洶湧澎湃,自己就像波浪滔滔的情感的大海裡那個在小舢舨上搖槳掙扎的水手。那一點點令人心驚的感覺是什麼?在櫻櫻、琪琪小時候,我是她們的太陽。她們是我的小星星。我是這個太陽系的中心。那時候,我享受她們「豎著耳朵聽我說話」的樂趣…我是宇宙的中心。那是一種多麼尊榮的地位呀!就在我認為宇宙的構成本來就應該如此才合理的時候,我忽然發現我的小星星都「童話」似的變成了太陽。新太陽的光,新太陽的熱,伴隨著新的引力。她們拉彎了我的軌道,不但不再繞著我轉,反而使我變成一顆大衛星。現在,豎起耳朵聽人說話的人常是我
…我的好奇心非常強烈,忍不住要去傾聽櫻櫻與琪琪的談話內容。雖然我發現她們所談的都是我少年時代所經歷過的,心裡有一種「版權受侵犯」的感覺;但是對自己多采多姿的少年生活的「自豪感」,提醒我,使我知道自己沒有權利去貶抑她們這一段黃金生活的價值,正像別人沒有權利貶抑我少年生活在我心中的價值一樣…父親的故事並不能代替子女的經歷。美麗的少年時代,是由新鮮嫩綠的人生經驗構成的,它是「父親的經驗」所不能代替的。
…如果她們知道我每天每天多麼關心的「聽」著她們,一定會以為這是每個當父親的人不必掙扎,不學就會的本能吧。”


雖然,作者林良先生所處的年代距離我們很遠(他已經八十多歲嚕~~),但是透過他的文字,我知道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會因時空的更迭而改變,在瞬息萬變的現代,很開心地,我找到了雋永。。。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自己人

最近在 BabyHome 網站看到一則討論,大意是要讀者不要再捐款或當慈濟的志工,因為當事人目睹/遇到某些發生在慈濟內不公義的事。後來有越來越多的網友回響,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經驗,其中一位網友說,她/他有一位參與慈濟志工的親戚,放著家中九十多歲的老母不顧,跑去照料那些慈濟醫院的病患;也有網友說她/他的朋友家裡很亂,不整理,跑去當慈濟資源回收志工。對於一開始那不公義的事,因為不是眼見為憑,不便發表意見。可是,我倒是對於其他那些分享的故事很有感覺。

我的表哥,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每到聚會時,他都會費盡心思準備好吃的料理(義大利式、法式之類的),和教友分享。但對於家人,卻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工作收入不但不與家人分享,還要向年邁的父親索討零錢花用。對於他的行為,好幾年來,我百思不解。

也有一位友人,她的先生下班後,拒絕和太太「話家常」,分享公司的趣事或聽聽太太一天的生活。理由是他下班了很累,不想再東家長、西家短。但神奇的是,這位工作很累的先生,每每會利用週休假期,去咖啡店和同事「談心」。(同性的同事啦~~)

這些看似不合邏輯的事,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見識多了,也漸漸地了解,其實,這都是人性啊~~

對於身邊的人不聞不問,反而對外人/陌生人不吝付出,因為不用放入感情,即使給錯建議、或不幫任何忙,都不會有壓力,因為是外人,自己跟對方都不會有多餘的期待。反倒是面對自己人,一句話、一個行為,都是要負責的,所以乾脆眼不見為淨... 只處理簡單的事,複雜的事先擺一旁 。

也有可能是我們吝於讚美的「民族性」,讓很多人感到沮喪。舉例來說:媳婦回家打掃,老人家會認為這是「正常」,也因此不會對於這個舉動大費周章地稱許。但,如果是志工來打掃,那就不一樣了,受與者應該會奉茶、倒飲料,還要謝個不停,逢人就豎大姆指。其實,工作內容都是一樣的,只是施予者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抱怨與內傷。

其實,看清了事情的真相,就能理解,其實那都是人性... 不被感謝的施與者不必懊惱,受惠的人也不需太沾沾自喜... 說穿了,不過是自尊心與虛榮心的化學作用。

2008年2月21日 星期四

科技人的龜毛

不曉得是不是每天被客戶追著 cost down,以至於對一分一毫錙銖必較的個性也顯現在日常生活中。

今年飯糰媽突發奇想要將 2008 變成飯糰一家的公益年,在徵求飯糰爸的同意之後,我開始找需要協助的機構。飯糰爸選擇一個月資助 1000元給慈善機構(我們決定針對兒童有益的),飯糰媽則是身體力行,報名新竹馬階醫院的志工,一週服務3小時。

為了選擇真的需要的機構,我花了三個晚上上網找資料。原先是打算資助新竹仁愛之家育幼院,但是我算了一下它們每月所得的捐款平均就有 60~80萬,其中不包括捐物,捐糧以及12月及春節前的公益旺季捐款(約在 120萬以上),再加上我打電話去問了一下院童的情況及人數(約30人),我們估計目前的捐款應該綽綽有餘,於是我們又決定要找新的標的。

飯糰爸看我一連兩天晚上花寶貴的 family time 在明察暗訪如何花這 1000元,就建議我不如就找知名的機構,如最近很ㄏㄤ的家扶中心。原本想就這麼結案了,但上網填資料後,它跳出一個視窗說明因為善心人士多於需要被幫忙的人(飯糰媽想:可能跟最近猛打廣告有關),所以可能要等 6~8個月,才會等到需要被援助的案子,於是乎我們又回到了原點。

這次,我們先思考方向並 brain storming 一番:
1) 贊助標的:育幼院 (針對兒童)
2) 要花在刀口上 → 迫切需要的一群 → 被忽略的/比較不懂行銷的 → 偏遠地區的 → 可能無法自己架站

因此,我到 yahoo 部落格去搜尋公益團體 blog,找到了高雄縣六龜鄉山地育幼院的消息,又憶起我們大學同學曾有到該機構駐村,還跟我們分享過她們的經驗;臨門一腳的是一封創辦人(今年99歲的楊煦牧師)的一封真誠、完全以院童人格培養為優先考量的信,那是我們在其他形形色色、格式化、精美的網站所看不到的。當下,我跟飯糰爸有了共識:就是他們了!

雖然是有限的小小 1000元,但其中蘊藏著的是用時間換來的無限愛心,及科學的縝密思考,希望它被珍惜...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演講-- 如何打造 RD 的快意人生

昨天我逼著飯糰爸跟我去聽演講,雖然題目有關 RD,但身為 RD 的飯糰爸卻是興趣缺缺,最後拗不過我,竟說:『如果妳想聽,那我就陪妳去。』有沒有ㄍㄠ/ ㄘㄨㄛ/ 啊? 我是希望飯糰爸去,怎麼變成是我想去~~ Any way, 不管是誰想去,反正就是要帶飯糰爸去接觸日常生活以外的活動...

這次演講是由電子時報舉辦,蔚華科技贊助的活動,講者有兩人:一男(較年長)、一女(較年輕),都有很好的學經歷背景,拿國外的學位,也都是科技業的主管。基本上,我和飯糰爸都覺得這位男性講者比較言之有物。不曉得女性講者是沒準備,還是害羞以致表達的不清楚,覺得要將她的話整理出一套邏輯,相當的困難。

講者將 RD 和創新做了一個很緊密的連結,不曉得是講者影響聽眾或聽眾影響講者,這個題目變成大家在討論台灣的環境適不適合 "RD" 及 "創新"。但是我的解讀是,今天的大環境不是我們在場的幾個人可以改變的,時代的改變也不會發生在一場演講之間,但是想法和觀念卻是可以在轉瞬間豁然開朗的。所以 RD 的快意人生是要那個 RD 自己覺悟去打造,而非外人可以主導的。姑且不論 RD 是不是成天被逼著做 routine 的商品化、還是沒有空間及時間去做 "研究",但是我很少看到那些嚷著生活乏味的 RD "想辦法" 去脫離乏味的生活,這麼一來當然就快意不了,因為他的生活只剩下無止境地 short term project...

那麼,我要如何打造我快意的人生呢? (雖然我不是 RD)
1. 在工作 & 生活 routine 中找不同的事物, 把每一次的麻煩都當做幫客戶解決問題 (想像自己是柯南)
2. 跟飯糰爸打造未來的人生, 協助小飯糰奠定良好的人生觀, 關心周遭的朋友
3. 玩食物
4. 還有.. 還有.... 我一堆未完成的毛線 project....... (咚)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魔鬼藏在細節中,那細節藏在哪?


有一天,老闆轉了一篇文章給大家,標題就叫做「魔鬼藏在細節中」,內容大致是描述鴻海郭先生如何地因為做好細節,服務客戶,所以獲得成功。看完之後,又看到轉寄來的有關工程師穿著的文章 (格子襯衫、高腰褲、藍白拖...),不禁覺得相當地諷刺:我們拼了命的把細節在工作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創造出數一數二的產品,但是在生活中卻把細節一腳踢開。


對飯糰媽來說,細節就是對生活的堅持。


一天閒聊時,朋友建議我把所有的食材加在一起打給小飯糰,這樣比較方便,尤其我這麼忙。我笑笑說:是啊,這樣是很方便。只是,我仍然固執地把主食跟青菜分開打,雖然這是多餘的 (反正吃到肚子裡都一樣)。一開始,我並沒有特別去思考我的固執所為何來,後來我找到唯一的解釋是『這樣比較漂亮』,除了青菜和主食分開裝,我還會用兩種不同的蔬菜來「配色」。其實我並不知道保姆是怎麼餵小飯糰的,是把我盒子中的食物全混在一起?還是一口主食、一口青菜?說實在的,小飯糰或許根本不在意他吃的東西漂不漂亮,但是我總覺得美學是從生活中習得的,它和日常的一舉一動息息相關,並不是長大後在學校上美勞或美術學到的。所以,我還是會固執地、花時間、做別人覺得多此一舉的食物分裝。小飯糰或許不會是第二個老郭,但是他長大後會是一個對生活有想法、能享受細節的人...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職涯規劃 v.s. 家庭計畫

最近有點倦,在工作上,有莫名的無力感,覺得沒有以前好玩了,所有的人都在談 cost down,只要能用就好,反正科技性的產品,life cycle 有一年就要偷笑了,誰給你用三年五年?手機、notebook 等3C 產品,只要一過 12個月的保固期限,壞掉了,廠商就會用貴死人的價格要你買新的,這樣他們才有營業額,也不管地球是不是快掛了。想到自己的工作(業務/賣產品) 就是在謀殺地球,心裡就覺得這個工作很爛,但是又沒本事改變這個狀況,就覺得越來越累... 不想每天在一毛、兩毛中計較過日子...

發現自己身上長了奇怪的腫塊後,對於工作,更是有想放棄的感覺,想乾脆在家帶小孩算了。一邊擔心,一邊也開始認真地去思考這樣的日子,自己願意繼續多久。

這幾天回到台南奇美醫院檢查,聽著親戚們悲慘的薪水(一個月 16K),想想還是覺得繼續做下去好了,好歹我一個月的薪水也抵過人家兩個月的薪水,雖然沒有紅利 or 股票,還是好很多。況且,現在小飯糰還小,就算我放棄工作陪他,他也記不住,對於他現階段的成長也不見得有非常大幅度進展,還是等小飯糰懂事一點了,再陪他一起成長,這樣對我們兩個都好,經濟上也不會太緊。等懷第二顆飯糰,再決定要不要當家庭煮婦。

所以,現在的計畫就是... 減肥再出發!

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時間

時間,很廉價... 你不讓它來嘛.... 它還是厚臉皮地一直跑到你跟前。雖然它廉價,但是我卻不喜歡它被侵犯,尤其當它是屬於我的時候。


今天早上,收到了客戶一個臨時的來訪通知,感覺自己的時間相當不被尊重,沒有整理資料也不知道討論的議題,而且自己今天穿得很歐巴桑,也沒化妝,但是雖然不舒服,還是笑笑地接受被訪,因為他們是我的衣食父母。約定時間是下午一點鐘,午休過後,沒想到他們十二點半就到了。我的手機、分機輪流響,但我很機車地裝死,不予理會。到了十二點五十九分,分機又響了起來,還猶豫著要不要一分鐘後再接。後來想想得饒人處且饒人,做人不能太有原則,就接了起來:「你們來了啊?真準時,好習慣哦!」

不知不覺中,面具又戴在我脂粉未施的臉上... 上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