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糰媽常常逛 babyhome 的親子討論區,那裡有著各式各樣的題目,很多甚至讓我跟飯糰爸可以討論很久,也發人省思。前一陣子,有一位媽媽 po 了一篇標題很聳動的文章─「妳為什麼不去死一死」。我承認,我也是嗜血的讀者,看到這標題,忍不住點進去看了一下。啊,原來是婆媳的戰爭,媳婦找了一個婆婆看不到的地方發洩情緒,順便徵求一些網媽的友誼支持。巧的是,最近飯糰媽的朋友也正經歷一場婆媳之爭(詳細的內容就不贅述)。昨天夜裡,飯糰媽試探性地問飯糰爸,如果我們這朋友的婆媳戰爭發生在我們家,身為別人的兒子及老公這個三明治人,他會怎麼處理?只見飯糰爸支吾其詞,最後丟下一句:「我也不知道。」當下,飯糰媽就了解,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恐怕我得自立自強,因為天秤座的飯糰爸做不來仲裁的角色。但是,我不想去繼續深究這件事,因為婆婆早在飯糰爸認識飯糰媽之前就過世了,所以打破砂鍋去探求一個不存在的、假設性的議題,是很沒有意義的。但老實說,聽多了同事、朋友間遭遇到的婆媳問題,私心地,我對於沒有婆婆這件事真的讓我大大地鬆了一口氣。(雖然這樣說,對飯糰爸有點不厚道)
這幾天,飯糰媽正在讀一本書,書名為「跨國灰姑娘」,裡面探討的是外籍勞工在台灣的生活,及台灣人及政府對這些外來移工的態度。或許因為我曾經短暫地在台灣以外的地區待過,遇過友善的陌生人,也遭過莫名其妙的白眼。所以對於外來的民族,我有點好奇自己的同胞是如何地看待及應對。對我來說,不管這個外國人是金髮白皮的北美、歐洲人在台教書,或黑髮深膚色的東南亞的看護或作業員,他們都是「外勞」、「外來者」,沒有誰優誰劣。但是,飯糰媽曾親眼見過自己的親戚苛待他們家的東南亞外勞,這才發現,台灣人其實是一個不寬容的民族,傳媒口口聲聲描述的熱情、好客的特性,好像只針對某些特定的淺膚色族群。不過,吸引我買這本書的,倒不是種族歧視的問題,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台灣社會的問題。
許多女性的東南亞移工做的都是保姆、老人看護的角色,這些從前都是媽媽、媳婦的本份,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提升、兩性地位的日趨平等,這兩種吃力,但不被重視及尊重的工作紛紛地給外包了出去。這裡轉述作者訪談的一位僱用外傭的媽媽:
"...雖然妳也和他(先生)一樣工作,可是照顧孩子是女人的事,孝順婆婆是女人的事,...你要當孝子,應該是你去孝順你媽媽,不是我來孝順你媽媽,對不對?我的父母生我養我很辛苦,應該是我去孝順我父母,你的媽媽是你們七個人的媽媽,不要丟在這裡都不管,只要媳婦來照顧。"
作者補充:
張太太(匿名)購買市場上的勞動力來外包她服侍婆婆的媳婦責任。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裡外包的其實是先生的孝親勞動,如同另一位女性受訪者所言:「很多丈夫都說,現在的女人比以前幸運多了,因為她們有菲傭幫忙,可是,拜託,你的妻子照顧的是誰?她照顧的是你的媽媽耶!」這裡展現了一個我(作者)稱之為『孝親照顧的轉包鏈』的社會機制,包含相扣的兩個環節:第一環是把孝道責任從兒子轉到媳婦身上的『性別轉包』,第二環則是將實際照顧工作從媳婦的肩膀移轉到非家庭成員的『監護工』(仍多為女性)的『市場轉包』。
外傭不僅是台灣社會孝親的外包工,同時也是婆媳大戰的終結者。書中有個例子:
"有些媳婦採取雇用家務移工的方式,來避免和同居的婆婆在家務分工上產生衝突:「...像煮飯打掃這種問題,你不可能叫婆婆做,可是自己一個人做又很不甘願,她也不會讓兒子來做對不對?」
有些女性雇主更積極地運用家務移工的聘雇作為抗拒三代同居的策略。小莉,...生兒子前從事的是全職的護士工作。兒子出生後,她婆婆自願從南部搬到台北來當他們的居家保姆,但是小莉拒絕這個提議,堅持要找一個外籍監護工。"
其實,台灣的女性雖然身處於『現代化社會』,但其實還是被傳統社會的「賢妻良母」觀念所捆綁著。家中的男性成員還是希望女性能負起操持家務、教養及孝順父母(公婆) 的角色,而不管這個女性是否也像男性一樣為著家庭的經濟努力著。即使找了外傭幫忙,也要時時刻刻省視小孩會不會跟外來者過度親密,或與男主人產生曖昧,還可能需努力忽視來自婆婆『我年輕時哪有像妳這樣...』的冷嘲熱諷。無怪乎有很多媽媽寧願把自己的薪水全部貢獻給保姆或外傭,也不願意做牛做馬,還不被尊重。或許換算成金錢,母愛跟勞力才會有價值吧~~
其實,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婆婆為什麼不能為了家庭和諧而少去干預年輕人的生活?女性雇主為什麼不能為同樣是女人,卻犧牲自己的青春去成全另一個女人的外來移工有多一點點的善意?
我真的很幸運,不用在爾虞我詐的職場下班後,還要迎接另一個戰場。也希望我周遭的媽媽們都有勇氣及智慧去面對來自傳統的挑戰。更期許自己將來如果轉換了角色,不要變成加害者。
3 則留言:
真是不簡單啊
去看到藍佩嘉的書~
我花了一個星期,陸陸續續 K完,我覺得她寫得很好ㄋㄟ...
難得有一本學術論文可以被「平常人」接受...
其實現在的學術書都得多少要這樣寫了說
為了銷售啊 X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