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自己人

最近在 BabyHome 網站看到一則討論,大意是要讀者不要再捐款或當慈濟的志工,因為當事人目睹/遇到某些發生在慈濟內不公義的事。後來有越來越多的網友回響,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經驗,其中一位網友說,她/他有一位參與慈濟志工的親戚,放著家中九十多歲的老母不顧,跑去照料那些慈濟醫院的病患;也有網友說她/他的朋友家裡很亂,不整理,跑去當慈濟資源回收志工。對於一開始那不公義的事,因為不是眼見為憑,不便發表意見。可是,我倒是對於其他那些分享的故事很有感覺。

我的表哥,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每到聚會時,他都會費盡心思準備好吃的料理(義大利式、法式之類的),和教友分享。但對於家人,卻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工作收入不但不與家人分享,還要向年邁的父親索討零錢花用。對於他的行為,好幾年來,我百思不解。

也有一位友人,她的先生下班後,拒絕和太太「話家常」,分享公司的趣事或聽聽太太一天的生活。理由是他下班了很累,不想再東家長、西家短。但神奇的是,這位工作很累的先生,每每會利用週休假期,去咖啡店和同事「談心」。(同性的同事啦~~)

這些看似不合邏輯的事,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見識多了,也漸漸地了解,其實,這都是人性啊~~

對於身邊的人不聞不問,反而對外人/陌生人不吝付出,因為不用放入感情,即使給錯建議、或不幫任何忙,都不會有壓力,因為是外人,自己跟對方都不會有多餘的期待。反倒是面對自己人,一句話、一個行為,都是要負責的,所以乾脆眼不見為淨... 只處理簡單的事,複雜的事先擺一旁 。

也有可能是我們吝於讚美的「民族性」,讓很多人感到沮喪。舉例來說:媳婦回家打掃,老人家會認為這是「正常」,也因此不會對於這個舉動大費周章地稱許。但,如果是志工來打掃,那就不一樣了,受與者應該會奉茶、倒飲料,還要謝個不停,逢人就豎大姆指。其實,工作內容都是一樣的,只是施予者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抱怨與內傷。

其實,看清了事情的真相,就能理解,其實那都是人性... 不被感謝的施與者不必懊惱,受惠的人也不需太沾沾自喜... 說穿了,不過是自尊心與虛榮心的化學作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