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得在假日的時候,可以整天無所事事讀完一本接近三公分厚的小說,這都要感謝飯糰嬤的友情贊助,大老遠上來幫我們帶小飯糰。這次我讀的是教育廣播電台某節目推薦的好書『事發的19分鐘』。
曾經讀過某本書,裡面有某個章節,這樣描述著為人父母的感覺,大意是說:父母是藉著參與小孩的成長,而去省思自己曾經走過的路。而那條路,可能是自己不願去憶起或已經模糊的小徑。
『事發的19分鐘』講的是一個飽受同學霸凌的少年如何地變成一個校園槍擊的兇手,以及受害者(?) 如何面對這整件事。我特別喜歡作者在前面感謝了一堆人的自序中講的最後一句話:
... 最後最後,還有那些數以萬計,有點與眾不同、有點害怕、有點不受歡迎的孩子:這本書是為你們而寫的。
記得小學的時候,班上有一位女生,家境很好,長得雖然不算頂美,但是她有一個非常好的身材,細細的腰身、修長的雙腿,穿著流行,卻不突兀,姑且稱她為「美少女」吧!她常常會帶著日本/國外的零食來分給大家,也總是有辦法弄到最新版的千面女郎或尼羅河女兒(我們那個年代流行的少女漫畫)。所以她的身邊總是繞著仰慕的男同學跟努力想沾上「受歡迎排行榜」邊的女同學。當時,(很不願意承認)我也曾經是眾多的哈巴狗之一。但是這個努力,在一次的白目中,我變成了美少女的敵人。說來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就是美少女有一回邊跟同學講話,一邊往後坐那張她以為就在屁股下的椅子。不知道是不是被人挪了位置,還是她錯估了自己跟椅子間的距離,一屁股坐下的結果是跌了個狗吃屎。剛好經過的我,不小心噗嗤地笑出聲,只見她若無其事地站起來,擺好椅子,再坐上去。這件事,就被我淡忘了,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自己變成了全民公敵,才努力地去回想這整件事的起源。
一開始是所有的女生時常對我冷嘲熱諷,要借橡皮擦、借尺,都被拒絕,桌上的東西也會被莫名其妙地掃到地上。然後是男生們也開始不跟我說話。我不知道為什麼會被無端攻擊,當時只有一位女同學看不過去,「跟我同一國」,她是當時的副班長。我忘了有沒有跟爸媽談這件事,後來,我們決定去求助於輔導室。輔導主任是一個男生,一連幾個中午,我們都去跟他訴苦,但是他似乎只是傾聽,沒有提出任何幫助改善狀況的建言。於是,我明白,這場戰役,只能靠自己。過沒多久,美少女決定常代表班上比賽的副班長對她現行的交友圈素質有提高的用途,所以她解除了對我們倆的禁令,讓我們重返榮耀。
國中時,因為自己的名字中有一個字,很常被同學拿諧音來取笑。一個人這樣做、兩個人這樣做、三個人這樣做,漸漸地,大家就覺得妳很好欺侮,是相當好的標靶。但是這次,我沒有小學時的幸運,有一個受歡迎的朋友願意站在我這邊。好強又頑固的青春期個性又不容許我去找師長訴苦,所以我非常努力地用功,我告訴自己:有一天,我會考上最好的學校,我不相信她們有機會跟我平起平坐。就這樣,我把自己關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題及考試中,每獲得一次好成績,我就覺得那些小人又離我更遠了。我深信,會有那麼一天,醜小鴨能夠變成天鵝。
一直到甄試上了大學,我化妝、交男友、玩社團、當家教、維持中上的成績,我非常努力地想擠進「受歡迎圈」。在一次學長的生日派對中,我在一群人的圍繞中感到排山倒海湧來的孤獨,我才意識到,這都不是我要的。趁別人不注意,匆匆地逃離現場,回到宿舍崩潰大哭,我這才知道,原來小學跟中學那個被同學排斥的飯糰媽一直住在我的身體裡,沒離開過,她只是躲著。
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學會接受原來的自己,了解到「受人歡迎」的代價往往必須隱藏自己真實的感覺。我離開了常膩在一起的小圈圈,想辦法離開這裡,到國外去當交換學生。回到台灣後,我感覺像浴火重生的鳳凰,我的自信是真的,不是紙糊出來的。
這本書沒辦法一氣呵成讀完,因為我必須常中斷把我飄到過去的思緒抓回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在苦澀的成長中遇到這些困難,我學會了靠自己,用正面的方式讓自己抽離那個環境,而非向下沉淪,變成怨天尤人的問題少年或成人。因為這些經歷所訓練出來的堅強求生意志讓我在職場上豎立了自己的風格,不畏艱難。畢竟,還有什麼困難比得上被全世界的人公幹來得苦澀呢? (小學生跟青少年的世界是很小的)
這是一段不堪回首又真實得不容自己忽視的過去,我相信我也絕對不是唯一一個受害者,也或許我在不經意中不小心變成了加害者,造成別人一輩子的陰影。我也明白,小飯糰有一天也可能會受到類似的霸凌,它可能不是言語的,而是生理的,也和大多數小朋友/青少年一樣,不敢/不願跟父母說。這篇我沒有向任何人提起的血淋淋的剖析,是獻給小飯糰和妞妞的。或許有一天,他們看到媽媽的網誌,希望他們能明白,任何事都有多種選擇,你可以不用當別人眼中的那一個人。
5 則留言:
這篇寫得真好
讀完有很深的感觸
所以今天把它copy下來成word檔
投影在螢幕上和上課的同學一起分享
先斬後奏
真抱歉
希望你不介意
沒問題啊。有空跟我分享一下同學們的反應。
有一個同學說也有讀過事發後的19分鐘,他說讀過後受到很大的衝擊,久久無法自己。
另外是不少人基本上都有類似的體會(對於小時候的經驗對後來自己深刻地影響)、或者可以同意應該的確是會這樣、只是似乎沒有特別仔細地這麼想。
最後一部份的回應就是會去質疑為什麼人都要符合一些 a priori (在人的經歷之前的)想法或規範,然後變成越能符合社會期待的人就越得到歡迎與認可。人還是應該要能作自己,在經歷之後找到自己覺得舒服的樣子,才沒有遺憾。
看來這一本果然是暢銷書,因為先看了妳的blog,所以上週回台灣時,看到妹妹書架上有這一本書,就拿來看了!果然是一本好書,那一句話:「希特勒的母親是個什麼樣的人」,也讓我久久不能自己~~~
by Anderson 5/11
嗯, 真的不錯... 尤其當了媽媽, 對教育的問題就會很注意。下次有好看的書,再介紹給你。
張貼留言